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2章(1 / 2)





  “自家亲戚,何须说得这般外道?倒是九娘这孩子,被你们家太夫人教导得不错,如今府里上上下下都赞说她同府里长大的小娘子没有什么两样了呢。”大夫人客客气气地说着,她早在儿子柳钧口中听出了王家的一些不妥之事来,心里自是鄙夷的,如今虽面上不露,但是对杨氏却着实多了一份轻忽来。

  杜氏也是人精,哪里看不出大夫人的疏淡?心里酸又怒,却不敢多说什么负气之话,毕竟如今自己家这一支王家算是彻底败落下去了。说到底也只是如此而已。不然也不会不让几晚辈们出来见自己的。

  杜氏并不欲巴着柳家,故而也只是神色淡淡地道:“是九娘聪慧,其实我们府上太夫人同贵府的太夫人一样,都是喜欢清静的,平素里也是隔几日才让九娘和几个小娘子过去请安说话的。”

  大夫人点头不语,暗想这杜氏倒是个不错的,这样的母亲儿子纵使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的,太原王氏的分支虽比不得嫡支,却也不是寒门出身可比的,他日或许也有翻身的一日。想到此,她的冷淡稍去了些,边领着杜氏往金蕊院去,边说道:“我那大儿媳和二儿媳都是新得了孩儿不久,最是离不得人,故而也就没有让她们来拜见您。至于小娘子们,我却是无法。”

  大夫人话语一顿方低声道:“九娘归家也快一个月了,隔两日便往公主去拜见继母,奈何至今还未得以拜见公主呢。府中待九娘如此,想来那位心中有些着恼的。若是得知柳家待妹妹你亲热,我们也就罢了,只担心她迁怒到九娘身上去,那就糟糕了。”

  杜氏知道大夫人这番话不能尽信,只是对于晋阳长公主她也是忌惮的,也作担心状道:“姐姐无须多说,妹妹明白的,只要孩子过得好,其他的都是小事而已。”

  大夫人暗赞杜氏的知情识趣,干脆好人做到底,一路指着府中的景致与杜氏说了起来,引得杜氏时不时地赞叹。

  入了金蕊院,大夫人更是笑道:“东边第二处屋舍便是九娘的住处了,从前是我的二娘未出阁时所居,屋中摆设并没有大的改动,还依着九娘的性子添了一些。”

  杜氏又赞道:“姐姐仁厚,九娘能得您这样的长辈照拂,真是她的幸事啊。”这句却是真心的,她扫了下柳蘅的屋舍,屋前的小院子里的石榴花开得正欢,屋檐下的几只大水缸里养着碧绿喜人的睡莲……倒是柳蘅的喜好,可见柳家还有这位大夫人待柳蘅并不曾苛刻了。

  杜氏的这句夸赞,大夫人却没有谦虚,正要说话,却见薄纱门帘被拂开,柳蘅只穿着蓝色的抹胸外罩着一件青色薄袍便跑了出来,一见杜氏的面就红着眼笑了起来,半晌才对着大夫人屈膝道谢。

  大夫人也知人家这是相处了十来年自然感情深厚,也不多计较柳蘅的失礼,笑道:“你舅母特地来瞧你,你好生招待你舅母,我也不打扰你们说话了。”

  大夫人转身就带着婢女离去了,柳蘅和杜氏目送大夫人离去,这才挽着手进了屋,又是吩咐阿杏上茶与点心,又是追问王映华的情况。杜氏见柳蘅这般亲热,心里也是一热。拉了柳蘅在榻上坐了,方开了口。

  “你表姐已经大好了,如今有孝在身倒不好上门来瞧你。”杜氏笑道,微一顿方轻描淡写地道:“你表兄如今也跟着极有学问的先生读书,都很好。倒是你,这些日子可过得还好?你祖母和阿爷待你可还好?”

  柳蘅微微一笑,指着屋中的摆设道:“祖母是个疏淡的性子,只与养在跟着的八姐稍微亲近些,于我们一众孙女倒是一般相待。至于阿爷,隔日便让人唤我去问一回话。至于姐妹们,也都好相处,舅母放心,我也过得很好。”

  杜氏扫过屋中的摆设,心里暗暗点头,便道:“如此便好。我方才见了大夫人,她是个讲规矩的,断然不会让你受委屈的。”至于是否真心相待,倒是另一番的缘法了,强求不得。

  杜氏又问起了最为担心的事:“对了,那日你去杨家作客,怎么会碰到金城公主?她乃是韦贵妃所出,你姑母柳淑妃可和她争斗了好些年呢。”

  柳蘅也很无奈,她对金城公主的那番猜测是断不能说出口的,便苦笑道:“甥女也不知呢,好似金城公主便是故意与我说话一般。”

  杜氏瞅了瞅屋中众人,捏了捏柳蘅的手掌。柳蘅便让阿杏等婢女都避到了屋外,才问道:“舅母可是听说了什么?”

  杜氏抓着柳蘅的手低声道:“若是你们家太夫人和你阿爷有意将你嫁于皇家,你便想法子去求晋阳长公主。皇子的王妃不好当,侧室夫人更不好当。”

  柳蘅点了点头应了,却不解地道:“皇子选妃之事不是推到明年去了么?我看祖母待我寻常,宫中的淑妃也只是让人传了一回话,送了我寻常的见面礼罢了,可见淑妃那边是没有将我当做王妃的人选的。至于韦贵妃那儿,我的身份不够给赵王做正妃,但是做夫人,肯定是会得罪我阿爷的。而吴国公不但年幼,更是有了心仪之人。朱昭媛所出的清河郡公,想来会在与朱家亲近的江东大族之女众挑选的,都没有我的事,舅母不必担心。”

  杜氏却摇了摇头,沉声道:“你说的这些人人都知道的。但是若你阿爷成为河北大都督领军平乱呢?一旦你阿爷手握兵权,那么谁能保证韦贵妃和朱昭媛不动心思?便是没有这番变故,只冲着金城公主与你所说的那些话,就证明咸池殿对你并非半点心思也没有的。因着这个甄选,王怡华害得你九表姐坏了容貌,我怎么看着你也入了那泥沼?况且储君之位未定,将来还有得争的。所以,你平日里多往公主府去走动,不怕公主不见你,时日一长必会见你的。”

  不管杜氏这些话中有大半是担心柳蘅出事连累到她母子三人,但柳蘅还是感受到杜氏的关心,顿时眼眶就有些微红。自从她回了柳府后,除了阿杏几个,却是没有人这样关心过她了。她眨了下眼,掩去泪意,不禁靠在杜氏身上,低声道:“舅母的话我记着了,放心,我必会好好儿的。”

  两人说着话不觉忘记了时辰,知道阿杏在外头说该用夕食了,柳蘅才不好意思地住了口,让婢女们在小花厅里摆了食案,待饭食送了上来,待柳蘅看见杜氏食案上都是精致的素食,放下心来。

  杜氏见了柳蘅身边的人并无丝毫怠慢,便对柳蘅的处境彻底放了心。又细细嘱咐了柳蘅几句,杜氏这才告辞离去的。

  阿杏见柳蘅送了杜氏走脸上就没有喜色,以为她是舍不得杜氏,便道:“娘子日后若是想舅夫人了,便让人送信过去,便是不好上杨家的门,却也可定其他的地方相见的。”

  柳蘅下意识地摇了摇头,心中却道,依着舅母所说的话,如今自己过得安稳,是因为自己没被他们放在眼中,一个不得父母看重的嫡长女,自然是能随意摆布的。晋阳长公主和柳府众人不合,肯定也不大愿意自己这个前妻所生之女能够嫁得贵婿的,去求她肯定有些作用的。只是舅母却不知,自己和便宜父亲柳赟是同乡,若自己不想嫁,只需要和柳赟说了自己的身份便可了。

  不过柳赟可能会领兵出长安去平息河北的动乱?如此一来岂不是和功勋武将们相争了?真以为这里如小说中,穿越男文成武功无人可匹敌,虎躯一震就引得他人尽俯首么?

  柳赟若是出了事,自己才真的没有了任何依靠,那么要不要去提醒他两句呢?

  作者有话要说:  ps:妹子们粽子节快乐!

  再ps:明日双更,求收求评!

  再再ps:本章节名出自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桔》

  ☆、鸿雁北地来

  柳蘅终究没有多事,毕竟柳赟穿来此地这么多年了,只看他的行事作风就是相当自我的人,身处高位多年,多多少少应该有些辣手狠心了,谁知道柳赟知自己同他一样会是什么反应呢?

  至于皇子甄选皇子妃之事,这不是推后了吗?现在自己就着急却有点杞人忧天了。如今还是将自己的日子过好才是正经。此时此地的高门贵女们可不奉行宋明之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琴棋书画里至少有一样要拿得出手的,女红剪裁也要会一点儿,骑射也要会,厨艺也要晓得一些……

  柳蘅扳着手指一看,要学的东西还真不少呢?若是每天都忙起来,哪里有什么功夫去勾心斗角?想想前世看的小说,顿时明悟了,只有无能平庸且心胸狭窄的女孩子才会成天盯着别人哪!

  柳蘅想清楚了,自然也就如从前在冀州外祖家一般,日子过得颇为平静,卯时初刻起床,洗漱后在院子里比划下不太标准的五禽戏,然后用朝食,再和姐妹们一道去大风院里跟着夫子学习,琴棋书画轮着来。近午时下课,要么和姐妹们一道用茶水点心,要么回自己的屋子去用。下午的时间自由支配,柳蘅一般是练琴或者练字,到了申时中则用夕食,其后要么去大夫人那里坐坐,要么就在屋中看书。再则就是每隔三日去太夫人处请安,隔五日去隔壁的长公主请安。

  这样规律的生活,让柳蘅回忆起了前世的学生时代,倒是不觉得枯燥,反觉得这样的平静生活,倒也不错了。而这平静生活中的惊喜,则是隔一个月便从河北送来的书信和一些小玩意儿。于柳蘅而言,宇文七已经不算是陌生人了,哪怕她并不知道他的长相。

  不过也不是人人如柳蘅这般受到住规律到有些无趣的生活,如柳芙等人。虽柳蘅自我安慰不要将这些小姑娘的小心眼放在心上,当有时真的很火大。就如同嗡嗡的苍蝇,虽则对自己造不成什么伤害,但是柳荻不时的刺探、柳菂的冷嘲热风、柳芊的隐晦挑拨、柳芜的若有似无的火上加油,天天上演的话,也让人心烦得很。尤其是柳菂拿宇文七的书信说事时,柳蘅都恨不得去扇她几个巴掌让她住嘴了。

  这一日柳蘅再次收到了河北来的书信,而打开装信的匣子,才知竟是两封书信,除了宇文七写来的书信,还有一封竟然是三舅父王恪之的绝笔之信。

  王恪之本来以为没有了嫡母和嫡兄一家子,自己便再也不会恨,会得到自己一直以来期盼的东西。但是等老夫人和嫡兄等人都去了之后,他才发觉他有多么的天真。魏大牛起事之前称得上是豪气干云的汉子,然起事之后,也许是被突来的胜利冲昏了头,也许是见到了世家大族库房中方发黄的绢绸、堆积如小山样的大钱刺激到了,也许是杀人杀红了眼,本说好不会大掠州府的流民大军毫无节制地一路冲、杀、抢。便是王府也不例外。而事后魏大牛不过只一句抱歉和赔了一万钱罢了。

  而让王恪之彻底认为魏大牛不足以为之谋的却是乱军在攻打襄国之后,乱军将河间王及抓住的豪族全都杀光的行为。诚然他也鄙夷只知吃喝享乐的河间王宇文舵,而那些一道被抓的誓不低头的士族高门之人,更是不该杀。王恪之劝阻不住,就是一开始成魏大牛称为军师的郑显,都劝阻不住。王恪之知道魏大牛被官军打败是迟早的事情。

  郑显是王恪之少年求学时的同窗好友,虽多年不曾走动联系,但还是相信他的眼光。一次深谈之后,王恪之下定了决心择时机投官军。结果便是河北的官军打了春天动乱以来最大的一场胜仗,王恪之死了,死前让儿子跟着宇文兰,更写了书信来长安与太原,请求原谅,只望儿子王诵不被出族。

  王恪之在书信之中流露的悔恨之情更多的是因为如今局面,而不是后悔害死了嫡母与嫡兄侄儿等人。“事已至此,余不悔从前之举,只憾今日之势。余死不足惜,然犬子纯为余所挟尔,望甥女念及昔日情分,于姑舅面前乞言一二。余九泉之下亦感甥女之恩。”

  读完王恪之的这封书信,柳蘅心里很不好受。外祖母和二舅以及二表哥夫妻们也不是什么好人,却也并非全然的恶人,但是落到今日这个地步,知道内情的人虽会戚然更多的还会认为是一报还一报。而三舅父呢?心中的不甘与怨恨在一日复一日的积累之中终于爆发了,谁也不能说报仇有错,但是今日这番局面却是他也不想看到的。

  柳蘅有些沉郁地放下了王恪之的书信,心想也不知二舅母那边会不会还会容得下王诵,至于太原王氏的族中,若是王诵在宇文兰的麾下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大概也不会被出族了。毕竟这几十年来,王氏一族经过历代帝王的打压,比之如今如日中生的薛郑崔李都差远的,便是杜、杨等郡望大族也不及了。她叹息了一声,打开了宇文七写来的书信。只看了开头就笑了起来。

  因为宇文七简单地说了王恪之的事情后,在信中叹道:“嫡庶之分,乱家之源,尤其而起之祸事古今不绝,尽缘于男人之重欲好色。余若娶一女子为妻,势必一心一意,此生绝无二色。”

  宇文七担心柳蘅不相信,还说了他生母之事。宇文七的生母萧氏乃是河间王的两位有品轶的夫人之一,说来出身也还不错,兰陵萧氏,在百年前也是一等一的名门望族,然世事变迁,萧氏同王氏一般也没落了,且没落得更为厉害。二十多年前,萧氏北迁的一支不甘同庶民一般日日为了温饱而苦,便使了手段让貌美的长女被贵人看上送去了燕王府,不想还没来得及让世子见上,便被河间王宇文舵瞧见的。